Frame-3-1.png
2022-04-15

Arweave 的开局就是以太坊的终局丨 DeFi 之道 Twitter Space 直播实录

作为 Web3 的基石,分布式存储赛道前景毋庸置疑。其中的佼佼者 Arweave 是永久存储的龙头,围绕储存服务逐渐构建起一套基于其永在网的协议生态和 SmartWeave 智能合约生态,正在向 Web3 全栈协议发展。不过由于项目方过于佛系,导致生态发展缓慢,大众缺少认知。

近日,DeFi 之道邀请了中文社区最懂 Arweave 生态的 everFinance 创始人熊炜、Arweave 中文社区杨比特、Mint Ventures 许潇鹏一起从需求出发,谈论 AR 与分布式存储的现状及未来。

AR 整体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态?

熊炜:Arweave 在 18 年中旬就已经上线,比 Filecoin 早很多。但是 AR 生态非常佛系,对整个生态发展不会做太多的干预,Arweave 完全以一个 DAO 的方式方式在运作,非常去中心化。这个存储项目一直名不见经传,直到 Filecoin 爆发之后大家才看到 AR 生态。

AR 官方的目标很存粹,就是做永久存储,当我们看他的官网就知道他们的官网的背景是一个报纸背景样式,希望把媒体和所有的互联网信息全部都存到 AR 上。

目前 AR 的状态有点像 14 -15 年的以太坊,很多的基础设施没有完善,技术也没有沉淀出规范,钱包没有特别好用的,官方提供的网关三天两头还可能坏掉。目前 AR 上的代币也没有 ERC20 这样完善的标准,包括智能合约的交互还在构建的阶段。

从去年开始,这些基础设施正逐步补全,原生的钱包在重构,多家钱包都已经开始入驻 AR 生态。比如基础设施赛道,就是我们 everFinance、RedStone(中间层)、th8 ta(verto 交易所的创始团队)三家在共同打造。我们集中在存储共识范式方向,他们两家集中在 SmartWeave 去进行拓展。

Arweave 除了生态设施欠缺之外,它的技术是比较“躺平的”,当前 AR 的技术已经完全为 WEB3 准备好了,不需要担心性能扩容等问题,我们只需要产品经理把这些产品打造得更好,让普通用户可以使用。

Arweave 很大的一个优势是做 Web3,10 美金/GB 的存储费用对于用户或者说开发商都是可以去承受的,所以我们认为随着基础设施完善,Arweave 可能会成为 Web3 的基石,真正开启 Web3 时代。

杨比特:作为一个 2017 年底初步上线的项目,AR 在开发和技术方面还在发展期,但已经引发整个行业的关注——messari 年度报告/灰度的观察列表。

数据方面,存储容量从 2021 年 8 月的 11 T 到 2021 底的 41 T,再到 2022 Q1 的 59.5 T,增长迅速。

在收入方面,Web3 基础设施项目中,30 天和 90 天总收入排名第一,超过后 9 名的总和(Filecoin 未统计)。

在生态方面,截止到今年 1 月,有 70-80 个主要项目,涵盖 DeFi、存储、带宽、数据流、钱包、新闻信息、身份、社交、内容出版、失能开关、教育、音乐、邮件、桥、NFT、开发工具、数据分析、流媒体、治理等方面。

AR 上也在做智能合约,与以太坊等公链的区别或者说优势是什么?

熊炜:其实所有的链上计算的 TPS 都是有上限的,一旦用户多了之后,要么就是贵要么就是堵,很难达到大规模应用。而 ar 采用分片的方式,每个应用的 TPS 也是完全独立的,真正可以做大规模应用,可以做更好的用户体验。

许潇鹏:我可能更偏商业视角去看这个项目,我们也配置了 AR 代币的仓位,理由如下:

①数据永久存储是比较新的产品服务模式,不管是跟 web2 的云服务,还是跟 FIL 这种 Web3 的模式是有明显的产品定位上的差异的。在一个细分市场里作为第一个提出者,并且能够把产品做出来,占据领先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②AR 的储存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一次付费永久储存的模式对于用户跟项目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是可以接受的。

③除了提供存储服务之外,AR 逐渐构建智能合约生态,向 Web3 的全栈协议去发展,超出市场预期。

④AR 是分布式存储项目当中获得实际应用比较实的一个项目,并且有很多很实际使用的用户。

⑤从商业模式来说,当一个项目把很多数据存在 AR 上面之后有了沉淀之后,会有比较高的迁移成本。

⑥AR 整体的理念和技术对于开发者和用户都易于理解,对于矿工的门槛也没有 FIL 那么高。

⑦分布式存储赛道是非常底层非常重要的赛道,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未来发展前景。

如何看待去中心化存储的真实需求?

熊炜:永久存储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确实不硬核,但是对于应用方确实是刚需。

其实不管在区块链上做什么样的应用,它的基础都是一个可验证的账本。可验证的账本有几个要素,第一就是永久存储或者说是数据可读性,第二就是不可篡改特性。

AR 的在构建 Web3 应用的时候,能满足很多以太坊满足不了的需求,开发者只需要选择一种去中心化的存储平台去打造自己的 Web3 应用。

在应用的需求这一块,你打开 Web3 index 网站之后,可以看到 AR 的数据的实际使用量是非常高的,远远的高于第二名,像 FIL 实际上很多是垃圾数据在这个网站上根本都排不上去。

而且应用方会持续的依赖这个平台存储数据源,比如说如果在我们的 everPay 上面开发了一个应用,用户未来在上面产生的所有交易都会上传到 Arweave 上,everPay 需要持续发展必然会对 Arweave 产生持续的存储依赖。

另外我讲一下 AR 上的现在应用,其实现在它的应用已经非常多了,头部的项目有

ArDrive(前端应用程序)、Kyve Network(应用层/中间层)、Pianity(应用层)等,这些应用的覆盖了 Web3 的方方面面,有做邮箱系统的,域名系统的,还有网盘、视频媒体、音乐媒体等,几乎是应有尽有。

另一个,典型的 AR 应用就是 mirror.xyz 内容平台,mirror 上面所有的文章现在都是存在 Arweave 上的。ArDrive 是 Arweave 原生项目,是一款网盘应用,只要你有 Arweave 钱包,就可以连接上网盘,把文件存到 Arweave 上永久存储,再也不用再担心移动硬盘坏掉或者说网关闭造成文件丢失的情况出现。而且使用 Arweave 永久存储,一次性存上去之后就再也不用管,非常省心。

另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项目是一个 NFT 音乐平台,叫做 Pianity,大家可以在上面购买这些音乐 NFT,整个平台的音乐文件数字文件全部都存到 Arweave 上,同时这些音乐的所属权也完全是在 Arweave 上。

这里要特别提一点, Arweave 上的 NFT 可能才是真正的 NFT。因为目前以太坊上大部分 NFT 的文件存储在 IPFS 或者其他中心化平台,这些文件是可能存在丢失的,而 Arweave 上的 NFT 被叫做原子 NFT,内容和所属权全部都是放在 Arweave 上,完全是去中心化,并且永远的不会丢失。

当然也不得不提我们的产品 everPay, 是一个多链的金融基础设施,集成了 SWAP、NFT 拍卖等功能,因为有 Arweave 作为底层,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达到共识。然后目前我们也集成了以太坊和 Arweave 两条区块链,用户可以直接将 ETH、ERC20,AR 以及 Arweave 上的生态代币充值到 everPay 里来,用于转账、支付或者打赏等。

AR 存储的知名度很高了,为什么其他链上那么多项目没有存过来?

熊炜:这轮牛市其实起源是 DeFi,整个市场都是围绕着高价值密度的应用场景来产生的,这些场景产生的根源在于有一个 EVM,由于 Arweave 上面没有 EVM,其他链上的应用没有办法轻易迁移过来。其实我们不是特别看好 EVM,它可以发展 DeFi,但要发展 Web3 可能就不够用了,不管是从基础设施还是未来的发展而言,都需要有进一步的范式转化。

第二,开发的技术范式还没有进行变更,现在几乎很少有开发者会考虑使用非 EVM 的方式去开发项目。其实当初以太坊刚起步也面临这种状况,比特币社区是不认可以太坊的。现在 Arweave 生态也是一样,还在早期,需要更多沉淀之后才能发展起来,获得更多开发者的认可。

许潇鹏:我们其实可以看什么样的数据和信息会有需求去使用这种去中心化的永久性存储。

第一种,内在价值很高的数据和信息。比如,很高价的 NFT 头像,它是一种和奢侈品对标的收藏品,一个有序性的存储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一种,抗审查需求。一些中心化的云上存储的敏感数据可能会遭受中心化机构的审查或干预,可能需要存储在不容易被干预并且能够永续存放的地方。

第三个,可验证性 + 不可篡改性 + 永续性的需求。比较典型的像公链的整条链的状态备份,以及一些需要被执行的法律文件,或者很敏感的数字证据,也是比较适合去存放在 Arweave 上面去的。

再从开发者角度去看,其实公链目前的开发者主要集中在以太坊上,他们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要改变开发习惯短时间看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现在一个比较好的现象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大量的内容创业项目开始基于 Web3 来做,这种项目的开发者很多是从 web2 进来的,对数据的存储有很大需求,有可能成为推动 Arweave 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不少人认为 2020 年是模块化区块链方向,Arweave 在这个方向会有哪些表现?

熊炜:我先从技术层面来说一下。几个月前,以太坊提出了数据可用层概念,这个架构也让以太坊的架构 Arweave 会越来越像。

之前我开玩笑说,Arweave 的开局就是以太坊的终局。 Arweave 一开始的设计模式并不考虑链上计算,数据体系完全是一个分片的特性,各个应用也就是完全独立的数据。

Arweave 的主链非常像是以太坊 2.0 的信标链,每一个应用就像是以太坊 2.0 的分片的应用链,可以说 Arweave 现在的架构完全完成了以太坊 2.0 的目标。我们认为 Arweave 并不是说去探索成为一个数据可用层,而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可用层,直接可以在上面开发去中心化的应用。

另外,我们不是很看好链上进行计算的 vm 模型,哪怕像 Solana 这样 TPS 达到是 5 万实际应用的时候顶多只有 2000-3000,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应用。

因此,Arweave 的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应用层,另外它可以采用一些新的范式去开发 Web3 应用,相当于重新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拥有全新的可能性。

许潇鹏:Arweave 在目前公链的竞争格局下还是有优势的,像以太坊这种公链的模式,矿工维是维护这条链的主要运营方,他们既要负责计算,又要负责数据的存储。所以用户使用 Dapp 所支付的 gas 里面其实包含了矿工的运行成本,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实际上是不友好的。

现在已经有公链在解决这种痛点,比如 DeFinity 由开发者来支付 gas,用户的使用成本是 0。一旦生态滚动起来,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是很大的,也就意味着 EVM 模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杨比特:

阿维协议支持 DApp 真正实现全面的去中心化,并且解决困扰公链领域多年的计算和存储的可扩展性/成本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阿维更应该归为 Web3.0 全栈协议,而不仅仅是去中心化存储。

去中心化存储最终的爆发的逻辑会在哪里?

熊炜:去中心化存储不仅仅是存储,还在于它的可验证性,让各种内容在上面达到去中心化。生态的爆发需要一些观念上的改变,需要新的开发者参与生态。

比特币是区块链 1.0,它可以进行转账。以太坊则是区块链 2.0,可以实现链上智能合约与图灵完备的链上编程。Arweave 则更一步,作为一条存储的区块链,他能让每一个 bit 数据都具备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数据可信就能够让开发者打造新型的区块链应用,这样的应用不限制开发语言,不限制用户体验也不限制性能。可以通过 AR + 存储范式打造真正大规模可用的 WEB3 应用。

许潇鹏:第一方面,需求没上来,目前链上主流应用是 DeFi,对数据存储需求并不高。

另一方面,分布式存储类产品的供应端的成熟度不足,像 filecoin 目前只能存,检索的功能还没有上线。

另一方面,加密世界的用户主要是投资型的,要有财富效应的产品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比如 DeFi 的流动性挖矿,NFT 的高价值藏品,GameFi 的旁氏设计等。分布式存储赛道的飞轮现在还缺少一个推动力,我觉得可能比较好的方式是项目方不那么佛系的话,可以去尝试跟更多的产业资本、开发者联盟去做一些合作,随着资金和用户的涌入,生态的爆发也是蛮有机会的。

杨比特:存储是基石,所有东西离不开存储,存储是最重要的,但离用户最远,用户对存储的感知没有那么强烈。存储是 2 B 业务,终端用户的话语权比较弱。因为成熟的方案已经有了,没有人会重新发明轮子。等待 Web3 和元宇宙的真正爆发,整个去中心化存储领域在过去 6 个月增加了 3000-5000 T 的数据,其实是大家都看到了重要性。

普通投资者参与 AR 建设,主动去获取其中的红利的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熊炜:普通投资者除了购买原生代币之外,深入参与比较困难,因为现在还没有完善的生态。有些早期项目会给投资者空投奖励,投资者可以尽早去体验这些产品,有机会获得最早的生态红利。

许潇鹏:第一个是积极体验产品,另外一个是进入到他们产品的社区里面去。Arweave 生态总体来看有较大发展潜力,你去买生态里面的龙头项目,它的投资回报的培率肯定是更高的。而且,参与社区是普通投资人相比专业投资人的优势,因为后者精力也是有限的,有时候他们的判断或许并没有进入社区投资人更准确。

杨比特:普通用户最直接的贡献方式是——使用去中心化存储,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些数据、资料和内容,以去中心的方式来存储——没有什么方式,比这样做的贡献更大——这也应和了今天的主题,从需求的角度出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去中心化存储的最大的红利,是带给用户甚至是社会的红利,在这个红利之下,才是生态发展的红利,参与建设的红利,和代币增值的红利。

 


Join our
Telegram / Discord / Twitter / CN Twitter

Tagged with In No tags

Sign up for newsletter

Sign up here to get the latest news and updates delivered directly to your inbox.